第二天,6点多,大家陆陆续续醒来了。
ICU门口又恢复了嘈杂的样子。有人去洗漱,有人收拾床铺,有人买的饭回来吃。
陈落把自己收拾利落,下楼去吃了早餐。陈落今天吃了牛肉饼和豆浆。感觉医院周围的小吃都吃了几遍了,都不知道该吃啥了。
陈落回来顺路到旁边的大药房,买了一瓶最便宜的复合维生素和钙片。感觉每天都在医院旁边随便买点吃,包子馄饨肉饼油条豆浆粥,就这几种每天三顿轮流吃,营养还是不能保证,还是来点药片吧。
回到ICU门口,刚7点多,医生还没开始通告病情。
陈落就看见昨晚送老伴进来的那个父亲来了,给女儿带了早餐,两人正在吃饭,边吃饭便说说笑笑。
说实话这种欢快的场景在ICU门口很少见,毕竟亲人在ICU里,还没有好消息传来,家属很少有能这样的,旁边不少人都看了过来。
吴姐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,走上前去问:“你们家谁在里面啊?“
那个女儿回答说:“我妈。“
“是什么病啊,不要紧吧?“吴姐接着问。
“心衰“。女儿边吃边说。
吴姐听到这个病情,又看到女儿又开始跟她爸爸说笑了,往常这种时候,吴姐就该劝慰人了,结果人家没当回事还照旧嘻嘻哈哈的,这把吴姐噎了一下,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
吴姐也不好意思打扰人家父女吃饭,只好悻悻的离开,坐到陈落身边。
吴姐小声的对陈落说:“这父女俩可真行,病人都心衰进了ICU了,这都还不当一回事,高高兴兴的。你说这当爹的对老伴没感情,怎么女儿也这样?“
陈落也小声地说:“不一定是怎么回事呢,回头多了解一些再说吧。“
互联网时代,教会陈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:让子弹飞一会吧。
这年头翻转的事情还少吗?耳听为虚,眼见也不一定为实。
多少人看个视频,然后在底下各种评论辱骂,结果没两天就反转,然后一堆人被打脸,又开始道歉。有时候翻一次还不够,还来回反转,跟个连续剧似的,让旁观群众瞠目结舌,欲罢不能。
尤其陈落做人事工作,刚入职时,前辈就让她多观察,多看少说。做这个工作对一个人的评价就要尤其慎重,随便根据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去给一个人下定论就很容易出错。
今天没有什么大变化的病人医生11点多才通告病情。
陈落看护的18床,情况一切良好,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医生通知后天可以尝试吃点流食了。陈落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阿姨,让她根据医嘱熬点小米粥或者蔬菜粥,要用破壁机打细一点,最好一开始只喝上面的米油。
3床的女儿看起来也还好,她爸爸病情稳定,目前没有恶化,但也没有什么变好的消息。
听完病情,家属们就陆陆续续的出去吃饭了。
陈落吃完饭回来时,看见3床的女儿一个人坐在那里,她妈妈应该是去休息了,女儿坐在那里看手机,不知道看到什么了,突然有点泪目,拿出纸巾来擦擦眼睛。
陈落坐在她旁边没说话。她过来时扫了一眼,看到的是那个女儿在看她以前和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。
这时旁边那个和女儿一起昨晚送老婆进ICU的大叔说话了:“你们家谁在里面啊?“他问3床的女儿。
3床的女儿愣了一下,才意识到是在问她,稳定了一下情绪说:“我爸爸。“
这位大叔不仅心态稳定,看起来是个很爱说话的,她女儿应该是回去休息了,还没过来,他接着问:“你爸爸怎么了? “
陈落想,估计这个女人又要难过了,这种问题就像在伤口上撒盐,让人一次次的重复着受伤,总是回忆那些最不想回忆的事。
果然3床的女儿眼圈就有点红了,但还是好脾气的回答:“我爸白肺了,现在插了管,前天又上了ECMO。“
大叔一听,很淡定地说:“别这么伤心,这都是命,尽力了就行,真没必要难过。“
3床的女儿没吭声,陈落心里吐槽:这老头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说不难过就不难过啊,自己的亲人危在旦夕,难过没必要就可以不难过吗?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吗?
陈落心想这老头真不着调,净说些没用的,不过他们家心态倒是控制得挺好,父女俩都跟没事人一样。估计3床的女儿也觉得没啥可跟这老头说的,就没接话。
老头接着说:“我已经快70岁了,我就跟我女儿说,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情,尽力了就没有遗憾,没啥可伤心难过的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。我如果没了,我就希望我女儿能开开心心的送我走,别哭哭啼啼的,她难过我也闹心。“
看这老头确实也是好心,3床的女儿回应说:“唉,我明白您说的意思。但是我爸身体特别好,我真的就想着让他进医院调理一下,我没想到会这样,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插了管,如果我爸真的就这样没了,我连他最后一面也见不上,他连一句话都没留下来。“
说完,3床的女儿眼泪就有点控制不住,声音也有点哽咽。陈落在她身边,眼圈也有点湿润了。
老头一听,说了一句:“姑娘啊,你这么想,万一你爸没了,你就当你爸出车祸了。“
啥?!陈落差点没忍住惊呼出声,心里想,还能这么劝人。
3床的女儿也愣住了,抬起头呆呆地看着那个老头。
“真的,你就这么想,你就权当他出车祸了,那样你心里就会好受一些。你现在试试。“老头接着劝。
陈落自己也试着代入了一下。看得出来,3床的女儿也在思考代入这个事。
试完,陈落惊着了,别说,还真的会好一些。她看了看3床的女儿,看见她的眼神也是那种有点震惊,估计也发现这么想真的会缓解情绪。
是什么原因呢?陈落思索着。
想了一会,陈落觉得原因是这样的:如果是因为车祸而亡,好像所有责任就成了别人的了,你同样会伤心难过,你还会有恨意,而不会有自责。因为死亡跟病情无关,与照料无关,与经济条件无关,跟自己的所有决定也无关。
但,话说回来了,这只是假设啊,实际也不是车祸啊。
这位大叔继续声情并茂地劝说,陈落和3床的女儿呆呆的听着,这时,大叔的女儿过来了。
大叔的女儿笑眯眯的对3床的女儿说:“你爸的主治医生我刚才看到了,就是上次给我妈治病的那个医生,那个医生很厉害的,你放心,他给你爸治病,你爸好转的几率会大一倍。’
“真的吗?他那么厉害?他给你妈治的很好吗?“3床的女儿一下子激动了,感觉有点抓住救命稻草般的着急的问。
“是的,我妈上次在里面就呆了一晚上就转到普通病房了。“女儿依旧是满脸的笑容,完全看不出来妈妈还在ICU里抢救。
陈落忍不住问:“你妈妈以前也进了ICU呀?“
女孩笑着说:“我妈第一次心衰进ICU是5年前了,每年都得进几次ICU,今年这就已经是第4次来这里了。所以,我们都坦然面对了,尽到全力就好,没必要太难过,虽然我妈还年轻,才60岁,但她这个病就是这样,即使她离开了,我们也都有心理准备。“
陈落看着女儿的笑容,心里想,原来是这样。想她妈妈第一次进ICU时,她肯定也是难过哭泣,但随着一次次的重复,眼泪估计也流干了,后来次数多了就成了一种习惯。
每次她的妈妈一出事,就往ICU送,然后就是等待医生的通知,这么多年都还不错,每次都转危为安,顺利的转入普通病房。
要是每次都为这个事哭泣难过,那估计谁也做不到。一年好几次,神经都被锻炼的极为粗大。
习惯真是一个很可怕的事。
原本无比重大的事,本来可能让你万念俱灰悲痛欲绝,或者激情四射热情洋溢,或者激动万分难以自持,但事情一旦不停的发生,成为习惯,这些情绪都会被消磨掉,你的内心波动会越来越小,然后会变得麻木,会变得平静的接受一切。
在听了这对父女的情况之后,大家看着他们俩一直在说说笑笑,大家也都能理解了。
除了次数多了,能够坦然面对之外,过往的经历也让他们培养出了乐观的情绪。他们对病人后面的情况充满信心。
这种自信似乎也感染到了周围的人。起码3床的女儿情绪明显缓和了,不像以往那么紧绷了。可能女孩口中主治医生的过往履历也让她增强了信心。
下午朱阿姨来了,絮絮叨叨的跟陈落说,自己买了老母鸡,准备过两天给女儿炖鸡汤补补,说这个周末,女婿也会来看女儿。
陈落挺为她高兴的,女儿从病危进ICU,经历转院插管,从昏迷人事不知,到现在慢慢的恢复了健康,即将出院,对于一个母亲来说,没有什么比这个事更开心的了。
探视完病人后,朱阿姨开开心心的走了,准备明天带着打磨细碎的蔬菜粥中午之前过来,给女儿送饭,明天中午女儿就可以拔掉鼻饲,尝试自己进食了。